地區康健中心開創嶄新基層醫療服務模式 扭轉「重治療、輕預防」醫療體制

特約

發布時間: 2022/06/15 00:00

分享:

分享:

本港正面對人口急速老化挑戰,慢性疾病亦日趨普遍,本港的醫療系統將難以應付未來的需求。為扭轉現時「重治療,輕預 防」的觀念,使公共醫療系統可持續發展,政府近年積極拓展基層醫療,透過健康推廣、疾病預防、疾病管理及醫療支援促進市民的健康。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表示,全力推動基層醫療是本屆政府的重要醫療政策方向,近年更逐步在全港18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繼葵青及深水埗的地區康健中心先後於2019年9月及2021年6月開始投入服務,有5區康健中心今年內會陸續開始營運,餘下11區會先設立過渡性的地區康健站。」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 陳肇始教授,JP

鞏固基層醫療系統

「地區康健中心設立的目的是提升全體市民健康,並減輕公營醫院的壓力。」陳肇始教授指,本港醫療人手短缺,公營醫療系統長期超負荷,專科服務輪候時間長。為扭轉現時「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及風氣,設立地區康健中心是改善香港醫療系統關鍵的一步,亦是基層醫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她又表示,地區康健中心以嶄新模式運作,「由專職醫療團隊提供服務,並聯繫、連結地區的公私營機構,而且各類活動費用全免,能充分發揮地區的基層醫療樞紐的角色。」

鞏固的基層醫療系統無疑是醫療系統的基石。陳肇始教授指,為全面檢討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規劃,由其擔任主席的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自2017年起就一直就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制訂發展策略。其中,有鑑於慢性病為醫療系統帶來的長遠負擔,政府希望藉由基層醫療健康體系的改革,並善用私營醫療資源,應付日益增加的醫療需要,同時亦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

地區康健中心以醫社合作、公私營協作及地區為本為原則,為市民提供健康推廣、健康評估、慢 性疾病管理及社區復康等服務。

善用地區醫療資源

食物及衞生局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處長 蔡宇思醫生

「常言道,預防勝於治療!」食物及衞生局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處長蔡宇思醫生闡述,作為基層醫療體系的重要一環,地區康健中心正是以預防為本,其成立理念亦涵蓋三大核心價值。其一是地區為本,當局會參考研究數據,按不同地區的人口結構及整體健康狀況,為各區康健中心的服務範圍制定優先次序;其二是公私合營,透過公開招標委聘合適的私營機構專責營運,並與區內的私營醫療服務提供者組成網絡,以提升其地區服務的能力,應付人口老化及慢性疾病增加而帶來的需求。

「最後是醫社合作,由各中心的團隊與區內社福機構合作,提供跨界別的醫療及社會服務,加強支持基層醫療。」

提到地區康健中心由政府牽頭, 蔡宇思醫生指出,要推動以預防為主的全新基層醫療服務模式,牽涉不同持分者,由政府帶動方能在政策及資源上作出全面配 合。「地區康健中心是公營醫療體系的一部分,期望更有系統地協調不同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單位,配合有效運用地區資源,使醫療與社區之間的服務可持續無縫銜接,帶來一個覆蓋疾病預防、 自我疾病管理、社區復康及照顧支援等以地區為本的社區基層醫療服務,從而提升健康質素,長遠亦有助減輕公營醫療體系 的壓力。

醫社合作 社區為本

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召集人、行政會議成員 林正財醫生SBS,JP

「要建構社區的健康,我們要跳出傳統醫療體系的框框。」林正財醫生指,市民往往在健 康出現問題時才會向醫生求診,其實身體健康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有良好的運動、飲食、睡眠等生活習慣,已經可預防很多疾病,而加強「醫社合作」則是推動基層醫療的關鍵之一。    

「『社』可以指社福機構,因社福機構紮根社區多年,建構了廣泛的社區網絡,可以影響更多市民從生活層面預防疾病。」他又強調,「醫社合作」若要成功一定要夠「貼地」、做到「社區為本」,「一個社區可達 50至60萬人,單靠地區康健中心難以接觸所有居民,因此與地區層面的不同團隊合作和協調,才可提升整個基層醫療的滲透面。」

林正財又強調,比起醫療系統,環境因素包括居住環境、交通、就業、社區設施等對健康有更大影響,因此他向來積極推動世界衛生組織(WHO)倡導的「健康城市」概念。「香港缺少步行徑和單車徑,市民難以將運動融入日常,而即將落成的將軍澳跨灣連接路不單有行車道及行人路,亦將是全港第一條設有單車徑的大橋。」他建議未來的城市設計或政策可加入更多健康元素,而不同的地區組織、商界等可藉跨界合作,結合「健康城市」概念,提升「醫社合作」的影響力。

構建基層醫療健康網絡 發揮更大協同效應

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召集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 梁卓偉教授GBS,JP

中醫與西醫的醫理雖然不同,但梁卓偉教授指,中醫的「治未病」概念與西醫注重的預防醫學,同樣強調「預防」的重要性,而疾病預防正是地區康健中心的目標。他續表示,不少市民已習慣進行中西結合治療,政府加強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可促進中西醫和專職醫療業界的交流和協作,令更多市民受惠。

「基層醫療系統以家庭醫生為主軸,而地區康健中心有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藥劑師等專職醫療團隊,要取得成果,良好的協作十分重要。」梁卓偉 以市民最常見的求醫原因——肌肉骨骼痛症為例子,患者經過家庭醫生的診斷後,基層醫療團隊中的中醫師、物理治療師和職業治療師等都擔當為患者治療和復康的重要角色。

梁卓偉認為地區康健中心內的團隊必須跟在地區紮根的家庭醫生、中醫師等建立密切關係,構建一個具規模的社區基層醫療健康網絡,一同發揮力量以促進市民 的健康。地區康健中心可跟社福機構、大學、醫管局轄下的中醫診所等加強合作,發揮更大的協同效應。他又建議可以繼續以病人為本,改善公私營醫療機構互通電子病歷系統及優化醫療融資方案,打造優質社區基層醫療系統。

護理統籌 並肩同行

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召集人、香港理工大學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黃金月講座教授

地區康健中心以提升全民健康為成立目標,黃金月教授指出,以往的健康教育工作較為單向地由醫護人員提供健康資訊,市民一般的接受和實踐程度較低。

地區康健中心為每一名會員安排一位護理統籌主任,他們的職責有如協助運動員訓練的教練。通過全面的健康風險評估,護理統籌主任了解會員的背景、家庭狀況、病歷、各種健康相關行為等等的資料,和會員一起設立個人化、清晰及可延續的短期目標,如健康飲食和體能活動計劃等。護理統籌主任和會員一起檢視身體狀況和進度,協助會員找出改善健康狀況的原動力,並激勵會員克服障礙。透過這種恆常的互動交流,可以讓護理統籌主任與會員建立夥伴的關係並肩同行,照顧會員的身心需要,從一連串的短期目標,逐步達到長期改善生活習慣的可能性。

至於在疾病管理方面,當會員有醫療和復康需要時,護理統籌主任可以統籌及轉介會員到合適的區內網絡團隊,確保能為市民帶來最全面的一站式基層醫療健 康服務。

家庭醫學 全人治療

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召集人、世界家庭醫學組織前任主席 李國棟醫生SBS,JP

李國棟醫生認為,地區康健中心的出現,有助增強家庭醫生的工作效果。而透過兩者互相協調及配合,不但可為家庭醫生帶來強而有力的跨專業團隊支援,更能讓病人獲得持續性多元化的全人基層健康服務,創造多贏。

「家庭醫生不只是在病者身體不適的時候提供診症服務,更如同是病者的家人,守護其家庭中各人的健康。當中不只是醫治一個病徵,更應由提供保健資訊開始,協助病人改善引致患病的生活習慣,例如如何進行恆常體能活動,從源頭降低市民患病的風險,實現家庭醫學提倡全人治療的理想。」李國棟醫生指出,惟私營 的家庭醫生不但難在診所內設立一支跨專業醫療團隊,市面私營服務的收費亦非所有市民能夠負擔,以致推展疾病預防的工作困難重重。

除了疾病預防之外,就糖尿病及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管理,家庭醫生可轉介病人到地區康健中心網絡,接受經政府補貼後收費低廉的物理治療、營養師、視光師 等服務,同時透過中心的護士作服務統籌,並肩改善病人的生活習慣,減低他們出現併發症的機會。「病人毋須到醫院長期輪候專科服務,對熟稔的家庭醫生有更好的信任和歸屬感,彼此就能保持更緊密的聯繫,有助在社區築起更具防護力的健康屏障,全面保障區內居民的健康。」


想知悉地區康健中心如何推動本港基層醫療 發展,請收聽今日下午在香港電台播出的特備節目,詳情如下:

節目:地區康健中心 – 基層醫療健康新里程
日期:2022年6月15日(星期三) 
時間:下午3時至4時15分 
播放頻道:港台TV32及香港電台第二台現場直播
 

如市民欲了解更多關於地區康健中心的資訊, 可瀏覽:https://www.dhc.gov.hk/

(特約)